南京师范大学
专接本招生网
招生热线: 13814026161

南京师范大学专接本交叉青年思享汇·合成生物学主题活动

2024-12-04
为打破传统学科专业之间的壁垒,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和协同创新,12月1日,南京师范大学专接本“学科交叉青年思享汇”第六期在仙林校区举行。活动围绕“合成生物学”主题,对相关学科的交叉发展进行技术交流和实践思考。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田禾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五处原处长孙宏伟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黄和教授,以及校内外多名专家教授与青年学者参加此次活动。
 
活动由校学科处处长、“双一流”建设办公室主任张晓锋主持。黄和院士在致辞中指出,当前交叉学科的发展给青年人才所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学科交叉论坛对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学科交叉青年思享汇”活动能够成为我校学科建设的重要智慧源泉,成为学校特色品牌和南师青年人才受益匪浅的平台。
 
我校食品与制药工程学院副院长张幸教授主持青年教师报告环节。食品与制药工程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数学科学学院、计算机与电子信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的青年学者,就合成生物学的主题,结合自身的研究领域,分享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

 
李秀娟副教授作题为《计算辅助的酶工程助力生物质和塑料质升级利用》报告,分享团队在生物质和塑料质利用的相关研究;王琛教授作题为《纳流控生物分析新方法研究》报告,分享团队在纳流控膜的可控制备及其应用所取得的成果;姜波教授作题为《带流形约束优化问题的理论、算法和应用》报告,分享他与合作者在正交约束优化、正交非负约束优化、置换矩阵优化以及流形约束极小极大问题等研究成果;顾彦慧教授作题为《AI引领的交叉融合:未来智识的关键领域探索》报告,分享团队在化学、生物、环境和医学等学科中应用人工智能所遇到的挑战和进行的跨学科研究;施天穹副教授作题为《植物生长激素赤霉素的绿色生物制造》报告,分享采用系列合成生物学技术成功实现赤霉素产量翻倍最终使赤霉素生产成本显著降低的研究成果。

 
田禾院士肯定了我校长期以来在交叉学科领域发展所作一系列举措,高度赞扬了取得的创新成果,指出要积极发挥学校和各个职能部门的力量,创新交叉学科研究组织形式,加强制度建设,保障交叉学科研究组织运行,推进形成跨学科、跨界交融的组织文化,探索出具有南师特色的交叉学科发展路径。
 
孙宏伟研究员指出,学科交叉融合是当前科学技术发展的重大特征,是新学科产生的重要源泉,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路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
 
江正强教授强调,科技创新已进入以多学科交叉融合为主要特征的“大科学”时代。学科交叉要以自身优势学科为辐射中心,寻求符合学校自身特色,又能体现新兴学科或交叉学科特色的路线与方法,避免学科交叉同质化和低质化。
 
戈惠明教授指出,学科交叉在现代研究中尤其重要,特别是富有活力的青年教师和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们要携起手来,齐心协力推进学科交叉的发展。
 
倪晔教授认为,交叉学科的发展激发了科学研究的活力,产生大量突破性创新成果。如何高效进行学科融合发展,如何组织交叉学科研究,如何评价交叉学科成果以及如何培养交学科人才,是学院和学校需要长期思考的问题。
 
唐亚文教授指出,学科交叉的融合发展离不开不同领域科研工作者的深入交流和探索,科研人员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并且提高跨学科沟通能力。各学科青年人才要增强沟通,推进资源共享和人才培养合作,建立交叉学科发展正循环。
 
王雨顺教授希望依托“学科交叉青年思享汇”平台,推动数学更多模型、算法在基础研究和实际生产中的应用,促进数学及交叉应用发展。
 
周俊生教授指出,学科交叉融合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应该推动学科交叉向深层次、全方位和高水平发展,不断探索和充分发挥计算机、人工智能、大数据的优势,推进其在生物医药、化学化工等不同学科领域的发展。
 
本期“学科交叉青年思享汇”不仅为我校与合作院校以及校内各合成生物学相关院系之间建立重要的跨学科沟通桥梁,为加强学科间的整合、促进合作创新注入强劲动力。作为未来科研和教育的核心力量,青年学者们展现出了非凡的热情和创新能力。专家们就合成生物学的跨学科议题,从基础科学到尖端技术,从实验研究到实际应用,进行了深入且广泛的交流,进一步探讨了跨学科合作的行动方案和策略,携手推进合成生物学的创新进步。

上一篇:南师大第三届中国研究生“双碳”创新创意大赛中再创佳绩
下一篇:江苏省高校哲社科重点建设实验室专家咨询会在南师大举行

首页 电话 录取查询 预约来校

录取查询

预约来校